最近刷到条让人唏嘘的新闻:央视精心制作的抗战纪录片《烽火记忆 —— 抗战中的大学故事》马上要开播了,可细心的网友发现,原本官宣的 8 所高校名单里,处于C位的武汉大学,突然不见了,镜头更是被剪得干干净净,人没了。
这事儿在网上吵翻了天,有人觉得不可思议,也有人说 \"早该如此\"。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事儿的来龙去脉。
先说说这部纪录片的背景。今年是抗战胜利 80 周年,央视拍这部八集纪录片,本意是想重现当年高校在烽火中坚守办学的壮举。想想 80 多年前,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碎山河,全国百余所大学被迫内迁,在破庙里上课、在山洞里做实验,硬是把文化火种保存了下来。就像浙江大学,从浙江一路迁到贵州湄潭,校长竺可桢带着师生们,一边躲避轰炸一边搞科研,连他日记里都记着 \"在文庙上课,学生自带板凳,雨声盖过讲课声\" 的细节。这些故事想想都让人热血沸腾,本该是激励当下学子的好教材。
纪录片原定 9 月 8 日起在 CCTV-10 每晚 21:48 播出,最初官宣的 8 所高校包括武汉大学、中国人民大学、浙江大学等。可就在开播前几天,有眼尖的网友发现,预告片里武大的镜头没了,官网上的名单也悄悄改成了 7 所,中国人民大学顶了上来。更绝的是,之前宣传时武大还是 \"C 位\" 亮相,现在却像被 \"一键删除\",连个说明都没有。这操作让不少人懵了:好好的大学怎么说删就删了?
要说清楚这事儿,还得从武大最近几年的争议说起。
最让网友不满的是今年 7 月闹得沸沸扬扬的 \"论文造假事件\"。武大一位叫杨某媛的硕士研究生写了篇关于中印生育行为的论文,被网友扒出满是低级错误:把 \"《婚姻法》\" 写成 \"《离婚法》\",甚至出现 \"全国总人口从 1049 年之前的 5.42 亿\" 这种穿越时空的数据。更气人的是,面对质疑,这位学生只轻飘飘说 \"笔误\"\" 误删 \",学校也没及时回应。有经济学教授直言:\" 这样的论文能通过答辩,简直是笑话!\"
这还不算完,早在 2019 年,武大就出过 \"精日\" 交换生的事。当时录取的台湾交换生柯筌耀,在社交平台上公然说 \"日本是祖国\",还希望 \"日本统一台湾\"。虽然学校连夜回应会调查,但最后也没了下文。这两件事叠加起来,让网友对武大的印象分大打折扣。有网友直言:\"连学术诚信和家国情怀都没做好,凭什么上抗战纪录片?\"
网上的讨论分成了明显两派。支持删减的人觉得,抗战纪录片讲的是大学的骨气和担当,武大这几年的表现确实说不过去。\"当年内迁的大学,在山洞里都坚持严谨治学,现在条件好了反而论文造假?\" 这种对比让很多人觉得扎心。还有人翻出历史:抗战时期武大其实也有过西迁乐山的壮举,师生们在艰苦环境下坚持办学,可现在怎么就丢了这种精神?
但也有网友觉得央视的做法太武断。\"就算有争议,也该给个说法吧?说删就删也太不透明了。\" 还有人担心这会开坏头,\"以后是不是哪个学校有负面新闻就不能上节目了?\" 武汉大学的校友们更是觉得委屈,纷纷在评论区留言 \"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\"。
其实大家争论的核心,是大学该有什么样的精神。纪录片里那些烽火中的大学,条件艰苦却心怀家国,比如西南联大师生徒步 3680 里内迁,在茅草屋里培养出了诺贝尔奖得主;浙大西迁路上,师生们一边逃难一边采集标本,还创立了中国第一个地理系。再看看现在有些高校,教授拿着几十万年薪,却研究些 \"男人怎么变女人\"\" 美国月亮更圆 \" 之类的课题,难怪网友会不满。
不过话说回来,一码归一码。武大被删减确实事出有因,但也不能全盘否定一所百年名校的贡献。关键是这件事该给所有高校提个醒:大学的价值不在排名多高、楼多气派,而在有没有真正把 \"责任\" 二字刻在骨子里。就像网友说的:\"抗战时的大学能在山洞里办出救国救民的教育,现在的大学更该在空调房里做出利国利民的学问。\"
这部纪录片明天就要开播了,不管有没有武大,那些烽火中的大学故事都值得我们好好看看。
毕竟,我们怀念的不只是某所学校,而是那种 \"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\" 的大学精神。
武大没了,但中国教育的春天,或许正从这一“删”开始。
最后想问大家:你觉得央视删减武大镜头的做法合理吗?现在的大学最该找回什么精神?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!
顶益所配资-配资官网开户-十大配资平台app下载-手机炒股好用的选哪款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